陷害教唆與釣魚之個案: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683號刑事判決


學理上所稱「陷害教唆」者,係指行為人原不具犯罪之故意,純因司法警察之設計教唆,始萌生犯意,進而實行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者而言;此項犯意誘發型之誘捕偵查,因係司法警察以引誘、教唆犯罪之不正當手段,使原無犯罪意思或傾向之人萌生犯意,待其形式上符合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時,再予逮捕,係以不正當手段入人於罪,已逾越偵查犯罪之必要程度,對於公共利益之維護並無意義,其因嚴重違反刑罰預防目的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所取得之證據資料,固不具有證據能力;惟若屬警方對於原已具有犯罪故意之人,以所謂「釣魚」之偵查技巧蒐集其犯罪證據之情形,則與「陷害教唆」有別,其所取得之證據資料,並非無證據能力。原判決關於事實欄二所示犯行,以原判決附表所示FB對話紀錄顯示林○淳詢問「500? 」上訴人立即回應「現」,林○淳再回應「恩還你」,雙方即相約交付地點,並依林○淳證述上開密語之意涵,及上訴人為警查獲時,自其身上扣得甲基安非他命1 小包,足見本次交易對話用語與林○淳之前向上訴人購買甲基安非他命之習慣相同,說明上訴人早有販賣毒品之犯意,並非受林○淳引誘而萌生,警方利用機會加以誘捕,並不影響上訴人出於販毒本意而與林○淳交易毒品之事實。核無不合。且依卷查,上訴人於警詢時對上開FB對話用語,亦供稱平時均透過FB的聊天系統與林○淳聯繫交易毒品,林○淳表示還500塊,即購買500元甲基安非他命之意,其回答「現」,是針對使用現金或星辰網路遊戲幣之意等語(同前偵字卷第4頁反面、第5頁),顯示其與林○淳間聯繫毒品交易之默契、方式及密語等情;再參之上開FB訊息之翻拍照片(同前偵字卷第60至63頁),林○淳係於103年7 月1日凌晨4時26分以FB 傳訊息向上訴人表示欲購買甲基安非他命之意,對照上訴人旋於當日凌晨4時50 分許即達其等約定之交易地點,為警查獲持有欲販賣與林○淳之甲基安非他命,可徵上訴人原即處於持有毒品待售之狀態,而存有販賣毒品之故意,僅受警方以「釣魚」之偵查技術引誘而暴露其犯罪事證,洵非因他人之設計教唆始萌生販賣甲基安非他命之犯意,進而實行販賣行為。上訴意旨以本次犯行係屬陷害教唆,其相關證據均無證據能力云云,指摘原判決有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之違誤,自非合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。

留言